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2000年,腰部手術患者王先生去醫院就診。反復往返于三層的門診室與一層的劃價收費處。并因等待取藥花費數十分鐘。醫院就診,病治沒治好不說,就因為這幾次折騰險些惡化病情。
2013年后
因腰部疾病重新來到醫院就診的王先生,在無人掛號機前拿到了號碼等待檢查。之后的繳費與劃價也在同一層的無人繳費機出進行。之后,通過智能手機上軟件,查看到了血液檢查的通知,并按照指引找到了檢查室。
大型醫院正在悄悄發生轉變。掛號,劃價繳費窗口前排著的長隊早已不見蹤影。醫生護士手中的圓珠筆表格也逐漸被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鎖替代。通過小小的二維碼與醫院關聯的軟件、各種智能終端,患者因等待而浪費的時間也在逐漸減少。
1970年代前期的醫院,治療費繳納、醫療保險申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紙張。醫院為了整理患者信息,也會利用大量的紙。但從1970年代后期至今,HIS(醫院信息系統)在醫院的普及,推進了醫院的電子化水平。醫院對患者管理,繳費,保險等系統都開始用電腦管理。
2000年代,隨著電子表格(EMR)的實踐應用,所有醫療資料都實現了數據化。不僅僅是患者管理,X光拍攝,B超片等全部以數據(DB)形式保存。醫生與護士間的交流變得快捷起來。在電腦中可以查看到患者所有的信息,這樣一來,也縮短了治療與處方的時間。
EMR的應用使后來的醫療信息整合系統成為可能。醫院可以通過個人智能設備讓患者確認手術同意書等各種手續,醫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來管理EMR與影像信息管理系統(PCAS)。
首爾大學醫院尹鐘活(音譯)表示,現在首爾醫院正在對智能設備與云環境的結合后的移動治療系統非常感興趣。本院已經從2011年開始進行數據化框架準備。
軟件通過藍牙連接確認診療位置與過程
事實上,首爾大學醫院與SK通訊公司合作,兩方共同開發的“智能醫院”方案已經在實施。在這樣的智能醫院中,門診患者與住院患者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與無人向導系統,平板電腦等IT設備來進行門診、檢查等醫院行政業務處理,不僅如此,通過此系統還可以查看醫療信息,確認等待時間,結算醫療費用,以及確認診療室位置。為了區分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醫院還專門推出了“患者指引(patientguide)”,“病床狀態(bedsidestation)”兩套軟件。
一般綜合醫院都會因為超大的空間而導致患者不易找到正確的地點。“患者指引”軟件通過鏈接醫院內的藍牙系統來告訴患者應該去哪里掛號,哪里就診。系統會自動區分不同需求的患者并自動向患者發布信息。就診預約、診療檢查日程的確認也可在次系統中進行。不僅如此,掛號,診療完畢等過程也會實時在系統中表示出來。
“病床狀態”軟件被預裝在患者床前的15寸屏平板電腦中。會顯示患者個人的診療和檢查日程、種類、方法、服用中藥物的情況、食物變更、呼叫醫生,醫療費用查詢等信息。這樣一來患者就不用每次都去窗口來詢問這些問題了。
SK公司說到“因為我們給每個患者都配備累RFID識別標志,只有經過識別之后才能通過平板電腦查詢信息,所以并不用擔心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
遠程醫療仍是“水中月”
醫院中的這些發展,一定會讓我們想到遠程醫療的時代也并不遙遠。遠程醫療是利用IT技術,使醫生可以在不在現場對患者進行診療、處方等。但是在現行法律中,遠程醫療是否合法,責任如何劃分還屬于未解決的問題。
舉個例子,以韓國2003年醫療法改正案的規定來看,雖然法律允許遠程醫療,但這一行為卻是違法的。因為33條法律規定,在規定醫療機關外的任何行醫都是違法的。所以在韓國,如果法律不進行修改,遠程醫療永遠只會存在于技術討論層面。
另外,遠程醫療還可能帶來副作用。
現存體系中的社區一輛將會隨著遠程醫療的普及而面臨裁撤。并且,患者如果在診療時發生醫療事故,誰應該負責?其中的費用問題也不應忽略,為了進行遠程醫療,需要購入許多設備。這勢必會產生巨大的費用。而財政支援也有可能從綜合醫院傾向于遠程醫療。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